创伤
是常见的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对人体的伤害
严重创伤的应急救护
需要
快速、正确、有效
以挽救伤员的生命
防止损伤加重
减轻伤员的痛苦
本期嘉宾
盛凯辉
上海市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 应急培训科 科长
01
什么是创伤
创伤主要指机械性致伤因素或外力造成的机体损伤。
02
创伤的常见原因
常见的原因有:交通事故中发生的撞击、碾压、减速等;日常生产、生活中意外发生的切割、烧烫、电击、坠落、跌倒等;自然灾害和武装冲突中发生的压埋、挤压、枪击、爆炸等。这些都会造成各种损伤,导致人体组织结构的损害和功能障碍。
03
创伤的特点
创伤的特点是发生率高、危害性大,对严重的创伤如救治不及时,将导致残疾和威胁生命。了解创伤的特点,有助于在早期救治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,以达到挽救生命和减轻伤残的目的。
04
应急救护目的
争取在最佳时机、最佳地点,尽最大的努力去救护最多的伤员。
最佳时机:在创伤发生后的第一时间,由救护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救护伤员,而不只是等待专业的急救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护。
最佳地点:在安全并便于抢救的地点救护伤员。不要在危险的环境中盲目救护伤员,应该在确保救护员和伤员都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及时施救。
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:尽最大努力即尽可能利用现场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与现场其他救护员协作,共同救护伤员。
尽可能多地救护伤员:在充分发挥现场人力、物力的情况下,科学有序地救护伤员,提高救护效率。尤其是在应急救护人力、物力不足的情况下,更应有序地抢救,避免无序分散的抢救,才能达到救护最多伤员的目的。
05
创伤应急救护原则
无论在家中,还是在公共场所,或者在情况复杂的突发事件现场,救护员在救护伤病员时,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,防止受到伤害和感染;救护时要区分轻重缓急,合理救护伤病员,并注意保护伤病员和救助者;要争取与其他救护员协调、配合,共同实施应急救护。
01
保证安全
发生事故的现场可能存在着危险因素,救护员进入现场,首先要考虑环境是否安全。
02
防止感染
应急救护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及伤病员的保护,对可疑的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液(或体液)接触传播的疾病要采取防止感染的措施。
03
及时、合理救护
现场如果伤病员较多,救护员应根据伤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救护,原则是先救命,后治伤。
较重的伤病员避免进食、进水,以免在后续的急诊手术麻醉中引起呕吐,造成窒息。
04
心理支持
伤病员由于发生疾病或受到意外伤害,常会出现情绪紊乱,如烦躁不安、激动、冷漠,或渴望离开现场。救护员要关心和理解伤病员的情感,采取保护伤病员的措施。
05
救护现场的协作
在救护现场,救护员为保证安全和实施救护,现场其他人可能没有接受过应急救护培训,会害怕或不知道能做什么。在请求他人帮助和指挥他人时,语气要稳重,指令要简短而明确,以使他们镇静并准确执行指令。
06
在有大批伤员等待救援的现场
应突出“先救命,后治伤”的原则,要尽量救护所有可能救活的伤员,不能只注意抢救最重的但几乎没有救活希望的伤员,而使更多的本可以救活的伤员失去及时救护的时机。
06
现场救护程序
应急救护时,要在环境安全的条件下,迅速、有序地对伤病员进行检查和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。
1、评估环境。
2、初步检查和评估伤(病)情。
一旦确认环境安全或采取了必要的安全措施后,应立即检查伤病员的伤(病)情并对发现的伤病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应,能按指令动作。
3.对疼痛有反应:伤病员对救护员的问话没有反应,但对疼痛刺激(如捏、掐皮肤)有反应,如睁眼或有动作。
4.完全无反应:伤病员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。
07
现场救护方式
01
出血类型
按部位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;按血管类型分为动脉出血、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;按出血量与症状分为轻度失血、中度失血、重度失血。
外出血止血方法:
1.止血材料:常用无菌敷料、绷带、三角巾、创可贴、止血带,也可用毛巾、手绢、布料、衣服等代替。
2.少量出血的处理:
伤员伤口出血不多时,可做如下处理:
(1)救护员先洗净双手(最好戴上防护手套),然后用清水、肥皂把伤员伤口周围洗干净,用干净柔软的纱布或毛巾将伤口周围擦干。
(2)表面伤口和擦伤应该用干净的水冲洗,最好是用自来水,因为水压有利于冲洗。
(3)用创可贴或干净的纱布、手绢包扎伤口。注意:不要用药棉或有绒毛的布直接覆盖在伤口上。
3.严重出血的止血方法
控制严重的出血,要分秒必争,立即采取止血措施,同时呼叫救护车。
(1)直接压迫止血法
该方法是最直接、快速、有效、安全的止血方法,可用于大部分外出血的止血。
(1)救护员快速检查伤员伤口内有无异物,如有表浅小异物可将其取出。
(2)将干净的纱布块或手帕(或其他干净布料)作为敷料覆盖到伤口上,用手直接压迫止血。注意,必须是持续用力压迫。
(3)如果附小被血液湿透,不要更换,再取敷料在原有敷料上覆盖,继续压迫止血,等待救护车到来。
(2)加压包扎止血法
在直接压迫止血的同时,可再用绷带(或三角巾)加压包扎。
救护员首先直接压迫止血。
用绷带(或三角巾)环绕敷料加压包扎。
包扎后检查肢体末端血液循环。如包扎过紧影响血液循应重新包扎
(3)止血带止血法
当四肢有大血管损伤,直接压迫无法控制出血,或不能使用其他方法止血(如有多处损伤,伤口不易处理,或伤病情况复杂)以致危及生命时,尤其特殊情况下(如灾难、战争环境、边远地区),可使用止血带止血。使用止血救护员应接受过专门的急救训练。
02
现场包扎技术
快速、准确地将伤口用自粘贴、尼龙网套、纱布、绷带、三角巾或其他现场可以利用的布料包扎,是外伤救护的重要一环。可以起到快速止血、保护伤口,防止进一步的污染,减轻疼痛的作用,有利于转运和进一步治疗。
1.常用的包扎材料:创可贴、尼龙网套、三角巾、绷带、胶带等,还可根据三角巾使用原理就地取材,利用干净的手帕、毛巾、领带、围巾、衣服、床单等作为包扎材料。
2.包扎要求:动作要快、准、轻、牢。部位要准确、严密、不遗漏伤口,动作要轻,不要碰触伤口,以免增加伤员的疼痛和出血,包扎要牢靠,但不宜过紧,以免妨碍血液流通和压迫神经,包扎前伤口上一定要加盖敷料。
3.操作要领:
尽可能戴医用手套做好自我防护;
脱去或剪开衣服,暴露伤口,检查伤情;
加盖敷料,封闭伤口,防止污染;
动作要轻巧而迅速,部位要准确,伤口包扎要牢固,松紧适宜;
较大伤口不要用水冲洗(烧烫伤、化学伤除外);
不要对嵌有异物或骨折断端外露的伤口直接包扎,不要试图复位突出伤口的骨折端;
不要在伤口上用消毒剂或药物;
如必须用裸露的手进行伤口处理,在处理完成后,用肥皂清洗双手。
03
骨折固定
现场骨折固定是创伤救护的一项基本任务。正确良好的固定能迅速减轻伤员疼痛,减少出血,防止损伤脊髓、神经、血管等重要组织,也是搬运伤员的基础,有利于转运后的进一步治疗。
骨折固定的目的:
1.制动,减少伤员的疼痛
2.避免损伤周围神经、血管、组织
3.减少出血和肿胀
4.防止闭合性骨折转化为开放性骨折
5.便于搬运伤员
固定方法:
根据现场的条件和骨折的部位采取不同的固定方式。固定要牢固,不能过松或过紧。在骨折和关节突出处要加衬垫,以加强固定和防止皮肤损伤。
根据伤情选择固定器材,如以上提到的一些器材,也可根据现场条件就地取材。
04
伤员搬运
一般来说,如果现场环境安全,救护伤员应尽量在现场进行,在救护车到来之前,为挽救生命、防止伤病恶化争取时间。只有在现场环境不安全,或少受到局部环境条件限制,无法实施救护时,才可搬运伤员。搬运和护送伤员应根据救护员和伤员的情况,以及现场条件采取安全和适当的措施。
搬运护送原则:
1.搬运应有利于伤员的安全和进一步救治。
2.搬运前应做必要的伤病处理(如止血、包扎、固定)。
3.根据伤员的情况和现场条件选择适当的搬运方法。
4.搬运前应做必要的准备。
5.搬运护送中应保证伤员安全,防止发生二次损伤。
6.注意伤员伤病变化,及时采取救护措施。
搬运护送方法:
常用的搬运方法有徒手搬运和使用器材搬运。应根据伤员伤病情况和运送距离远近而选择适当的搬运方法。徒手搬运法适用于伤病较轻、无骨折、转运路程较近的伤员;使用器材搬运适用于伤病较重,不宜徒手搬运,且转运路程较远的伤员。
1.救护员人少没有把握时,不可贸然搬动。
2.所有救护员要听从一人指挥,协同行动。
3.救护员从下蹲到站起时,头颈和腰背部要挺直,尽量靠近伤员,用大腿的力量站起,不要弯腰,防止腰背部扭伤。
4.救护员从站立到行走时,脚步要稳,双手抓牢,防止跌倒及滑落伤员。
搬运和护送应注意的事项:
1.需要移动伤员时,应先检查伤员的伤病是否已经得到初步处理,如止血、包扎、骨折固定。
2.应根据伤员的伤病情况、体重、现场环境和条件、救护员的人数和体力,以及转运路程远近等作出评估,选择适当的搬运护送方法。
3.怀疑伤员有骨折或脊柱损伤时,不可让伤员行走或使伤员身体弯曲,以免 加重损伤。
4.对脊柱损伤(或怀疑损伤)的伤员要始终保持其脊柱为一轴线,防止脊髓损伤。转运要用硬担架,不可用帆布担架等软担架。
记者:魏天浩
编辑:姚怡莹
上观号作者:今日闵行
国际在线消息: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时指出,在美国国内,历史上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留下的阴影至今仍挥之不去。 3月25日是
惠州新楼盘2021开盘,惠州新楼盘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深圳中原地产惠州分公司营销总监蔡继忠预测国庆期间新房价位
1、网站无内容:很多时候的新站在上线的时候,基本上都处于无内容的情况,都是想着先上线让蜘蛛抓取在慢慢来充填内容,这个一定
掌上衡阳3月27日讯(全媒体记者周瑞华通讯员李秋生) “今年合作社打算种2000多亩水稻,同时为周边农户和种植大户的8000多稻田提供作业服务,
今年以来,惠水县芦山镇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,突出精度、力度、温度、态度,着力激发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和内生
X 关闭
X 关闭